Friday 17 January 2020

清真(Halal)屠宰規範與動物福祉

(本文節錄自台大動科系「動物經營資源學」課程小組報告,原題目為「台灣清真屠宰現況」,以下為本人於2018年6月撰寫之章節。)

清真屠宰規範

一、伊斯蘭教的動物倫理觀

可蘭經中教導信徒,阿拉創造牲畜提供人們溫暖、役用與食用,而人們應當感激。先知穆罕默德聖訓與聖行中禁止擊打動物、在動物臉上烙印等記號,也反對切下活畜的尾巴與背峰作為食物、割耳、穿環等行為。綜觀來說,伊斯蘭教希望信徒能夠善待動物,並且譴責虐待動物的行為,甚至細緻地規範屠宰肉用動物的方式,可見其理念其實與動物福祉有相似之處。

Friday 15 December 2017

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所——飛牛牧場參訪紀實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rtificated Farms Investigation -- Visiting Flying Cow Ranch

【按】:受邀參與關懷生命協會的年度計畫,以動物科學系學生的角度寫下觀察心得。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動物福祉評估報告,而像是一個碎碎念的遊記。同步刊載於http://www.lca.org.tw/column/node/6621
I was invited to join LCA's project of the year and write down my thoughts as an animal science student. Please note that this is not a very rigorous assessment of the animal welfare condition at Flying Cow Ranch. It is more like an observation note from an animal science student's perspective.

撰文/張馨元   攝影/林承芮   圖說/林欽傑

飛牛牧場的前身「中部青年酪農村」於1970年代建立,1995年轉型成觀光牧場營運,近年更積極取得各項優質認證。其中,也包含2012年獲得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。於是我們決定進行調查,符合環境教育認證的設施場所,有哪些值得其他觀光牧場學習之處,又有那些缺失能再努力改善呢?

Monday 19 December 2016

2016年實驗動物年會心得

實驗動物學會年會

地點:中央研究院
主辦單位:中華實驗動物學會
參加日期:2016年11月24日

Wednesday 2 November 2016

看見海洋公園動物表演後的苦難 Suffering Behind the Animal Performances at Ocean Parks

【按】受關懷生命協會邀稿,試著書寫初接觸海洋哺乳動物展演議題的想法,文筆還有待磨練。同步刊登於http://www.lca.org.tw/news/node/6217
LCA invited m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exhibited animal issue for them. I tried to express my thoughts when I first came to the performance issue of marine mammals. Apparently, I need more practice.

「嗶——」哨聲一響,樂音繚繞,水花四濺,掌聲雷動。幾隻海豚在水池中優游、翻轉,再靠向岸邊,抬頭咧嘴,淘氣地向訓練師討食。訓練師與海豚合作無間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,轉圈、仰泳、頂球⋯⋯訓練師騎在海豚身上環繞水池真是帥氣!再來是海獅一搖一擺地出場,點頭搖頭回答訓練師的提問,會耍脾氣,會與觀眾互動,還會拍手呢。當然,表演結束後最期待的就是開放民眾與海獅親親、合照了!這些動物聰明又可愛,討人喜歡!

一直以來,海洋公園以海豚、海獅表演聞名。大眾因著海洋哺乳動物聰明可愛、稀有不常見,深受其吸引,而精彩的演出也往往帶給觀眾不少歡樂。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」想必,訓練師在台上風光的背後,是很辛苦的吧!那麼,動物呢?

Friday 30 September 2016

[暑期實習心得] 屏科大野保中心(下) Internship at Pingtung Rescue Center (II)


實習單位: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
實習期間:2016年7月-2016年8月
本文內容:衝擊、動物福利、籠舍規劃與維持、野放、動物死亡、思考

[暑期實習心得] 屏科大野保中心(上) Internship at Pingtung Rescue Center (I)


實習單位: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
實習期間:2016年7月-2016年8月
本文內容:申請動機、中心架構簡介、實習內容-食物準備、照養

Monday 21 December 2015

論原住民狩獵文化衝突問題 Conflicts Between Aboriginal Hunting Culture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

論原住民狩獵文化衝突問題

指導教授:劉奇璋
作者:黃翊瑋、周昀佳、張馨元


一、前言

1.台灣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起源

台灣這塊島嶼是一個豐富的移民社會。在東亞的重要隘口上,台灣島上的人口來來去去,不管是做貿易或是海盜,大家都繞著這塊島嶼來生活。而其中最早來到台灣的人們,便是南島語族的先人們。1975 年,Richard Shutler Jr.和 Jeffrey C. Marck(1975)首先嘗試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提出一個推測性的架構。他們認為,就當時的考古和語言分類的資料來看,南島語族的擴散應 該是與園藝農作相關連; 而年代在 9000 B.C.到 2500 B.C.之間的臺灣繩紋陶文化,則可能代表最早的南島語群體。所以 Shutler 與 Marck 認為臺灣應該是南島語族最早的原居地(臧振華 2012)。而留在台灣的南島語族族人漸漸在台灣落地深根,成為現今我們所知道的台灣原住民。

  台灣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是源自於長期祖先傳承。傳統上,原住民在狩獵的行徑上都遵循著祖靈的指示,包括各種占卜與限制。(王進發 and 智 2012)對於原住民來說,狩獵是跟祖靈求一頓溫飽。相對地,漢人民族也在同時漸漸地累積自己的文化,終於來到,數百年來,許多漢人自亞洲大陸上移民來台,逐漸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建立自己的文化。從大航海時期的荷西時期,到清領時期。漢人儼然成為了主流的居民主體。而比漢人更早來到的原住民,卻被一再壓迫,不但被迫搬離家園,文化也受到威脅。在台灣當前的社會中,相關的衝突事情逐漸的升溫。

2.近年來,台灣原住民的狩獵問題與漢人環保意識產生衝突

台灣近年來,由於環保意識的彰顯,為了有效的管理台灣的森林,訂定了國家政府相關法令的制定。例如:國家公園法、森林法、野生動物保育法等法規。讓原有的原住民的狩獵行為與獵場受到嚴重的限制。(盧道杰 2005)尤其是因為目前台灣的自然保留區域(包括國家公園、野生動物保留區、野生動物重要棲地、森林法、等。)與原住民的生活環境、獵場與集水區重疊性十分的高。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,又再次限縮原住民狩獵的場域以及地區。雖然原住民的主權意識近年來逐漸提升,但同時間台灣人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在提升,狩獵這一件事情被大多數漢人視為沒有必要且傷害自然的行為。但對原住民族而言,狩獵,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,亦是一種文化。因此原住民狩獵議題在族群層面、文化層面、環境層面,都有許多的矛盾與衝突。因此,如果無法在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上與文化差異上之認同與尊重的話,各種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事件依然會重複的發生,造成原住民與政府之間的衝突。